从《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合规指引》出发认识经营者集中申报合规
中国 | Publication | November 2023
2023年9月1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总局”)正式印发了《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合规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根据总局的官方解读,本《指引》旨在引导和帮助企业建立经营者集中合规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该《指引》并不具有强制性。
对于在中国大陆从事业务的企业而言,《指引》从企业合规的角度对经营者内部合规风险的识别、合规风险的管理和应对、以及合规制度的建设和落地提供了原则性、概括性的指导意见。此外,《指引》还集中体现了《反垄断法》、《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以下简称“《申报标准》”)以及最新出台的《经营者集中审查规定》(以下简称“《审查规定》”)的相关内容,成为企业在面对相关风险时可以查阅的指引性文件。
本篇《指引》的另一大特色是采用示例的形式明确了经营者集中申报领域内相关的法律概念在中国大陆的实操要点,在企业的控制权认定和申报时机的判断等方面提供了指导意见。
一、 对于相关企业控制权的认定
在所有司法辖区,相关企业是否通过本交易取得了目标企业的控制权是分析相关交易是否触发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中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指引》的第4条引用《反垄断法》第25条的规定,对中国法下取得控制权的形式提供了原则性、概念性的指引。即,经营者通过合并、取得股权、取得资产、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施加决定性影响。与之相对应的,《审查规定》第5条中列举了判断经营者是否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即:
(一)交易的目的和未来的计划;
(二)交易前后其他经营者的股权结构及其变化;
(三)其他经营者股东(大)会等权力机构的表决事项及其表决机制,以及其历史出席率和表决情况;
(四)其他经营者董事会等决策或者管理机构的组成及其表决机制,以及其历史出席率和表决情况;
(五)其他经营者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等;
(六)其他经营者股东、董事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委托行使投票权、一致行动人等;
(七)该经营者与其他经营者是否存在重大商业关系、合作协议等;
(八)其他应当考虑的因素。
二、 对于复杂案件中经营者集中审查申报时机的把握
在相对较为复杂的交易中,交易各方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究竟应当在什么时候提交经营者集中审查申报,以及在获得申报审批之前,交易各方究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跨国交易中,由于各司法辖区的规定各有不同,申报方往往需要统筹规划,提前制定周密的计划来协调在各司法辖区的申报时间,从而满足合规要求。特别是在设立全新合营企业(greenfield joint venture)时,交易方经常需要在合营企业正式运营前数年就着手相关准备工作,包括与潜在的投资人进行接触,为项目所必需的设备确定供货商,探索不同的融资方式的可能性等。往往在所有准备工作完成之后,交易各方才具备设立合营企业并进行经营者集中申报的条件。但是,这一系列准备过程中的有些工作,例如在谈判过程中与合作方交换敏感信息,可能被视为实施了集中,构成了所谓的“抢跑”而受到相关处罚。
《审查规定》第8条第3款列举出了判断是否实施集中的判断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是否完成市场主体登记或者权利变更登记、委派高级管理人员、实际参与经营决策和管理、与其他经营者交换敏感信息、实质性整合业务等。《指引》第13条也以在市场监管总局尚未作出经营者集中审查决定的情况下,完成合营企业登记注册手续,构成违法实施集中的案例进行了进一步说明。
此外,总局通过《指引》第12条的示例进一步说明了为同一经济目的,经营者之间确定发生的分步骤实施的收购交易,如果各步交易之间相互关联、互为条件,多步交易可能构成一项经营者集中。如果多步交易综合分析达到申报标准,需要向总局进行申报的时间点应在实施第一步前,而非在实际控制权发生转移的交易步骤前。
应当注意的是,以上《指引》第12条提供的指引与一些其他司法辖区的实践略有不同。因此,一些跨国交易的交易方需要仔细分析各司法辖区不同的规定,合理安排在各司法辖区提交经营者集中申报的实际日期,从而配合项目的进展。
三、 其他
《指引》中的其他示例和建议性措施同样对于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者集中申报合规具有指导性作用。例如,在第11条中的第二个示例再一次阐释了参与集中经营者的营业额计算应当包括该经营者以及申报时与该经营者存在直接或者间接控制关系的所有经营者的营业额总和。通俗而言,营业额计算应当包括公司所述集团的营业额而非公司个体的营业额。
总体而言,《指引》的出台为企业经营者在提高反垄断合规认识和建设相关制度体系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合规指导,同时也为国内外经营者在中国大陆的经营者集中申报提供了相对更为明确的指引。